果冻入口3秒自动进入_嫩叶草旧一区一三区四区_精品伊园2004入口在线看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动态信息 > 健康提示

它让你上瘾,危害毁全身!你还在天天吃?!

来源:甘肃疾控       发布时间:2019-09-07?       打印文章       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天,我们就高盐和高糖哪个对身体的危害比较大经历一番“激烈的角逐”,比赛结果最终指向↓


为了健康,高盐高糖还是少吃为好。


其实相对于盐,我们对糖更没有抵抗力。心情不好了来块糖,心情好了来块糖,无聊的时候还得来块糖。吃糖、甜类食品,真的会上瘾


那么问题来了:



为什么吃甜的东西总感觉吃不够呢?

糖类对大脑的奖赏系统会产生强大的影响,当人体摄入糖分的时候,大脑里的“快乐中心”就会受到刺激,产生“哇塞”的快感,吃得越多越上瘾,总觉得“还没吃够”



而此刻,大脑内部的神经递质也在发生着类似毒品上瘾时的变化,如多巴胺受体减少、细胞外乙酰胆碱减少、阿片肽受体敏化等。


美国康涅狄格学院的专家在一篇报道中,对高糖食品,发出这样的警告!

“高糖食品便宜又容易获得,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们的危害可能比毒品更大。”





吃糖上瘾的后果是什么呢?


过量的糖、盐和脂肪,一直是健康的三大祸害,他们谁是害中之害?


一般我们认为,高盐饮食和高血压紧密相关,然而美国心脏病杂志曾发文称“并非高盐,事实上引发高血压的更可能是高糖饮食”。


还有,大多数人认为肥胖是因为脂肪摄入过多,但是营养学家指出,相比脂肪,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更让人发胖

吃糖上瘾会让你怎么样?


1
毁牙齿

糖分摄入过多过频,容易导致龋齿。这是因为残留在口腔中的糖最容易被细菌分解发酵,产生酸性物质,腐蚀牙釉质,很容易导致龋齿的产生。一般瓜果含的糖为天然糖,其致龋作用比精制糖小



2
毁大脑

2012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进行了一项大鼠实验,首次揭露了长期高果糖饮食会使大脑迟钝、学习记忆能力下降



3
毁胆囊

糖摄入过量,会加快胆固醇的积累,造成胆汁内胆固醇、胆汁酸、卵磷脂三者比例失调。


4
毁心脏

喝含糖饮料越多,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含量就越高。而每周少喝1份含糖饮料就能改善心脏健康状况,降低今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。



5
毁皮肤

多吃甜食还会导致人体过早老化和皮肤受到损伤。糖分会与皮肤中的胶原蛋白结合,削弱胶原蛋白对皮肤的修复和再生功能,导致皮肤过早出现皱纹和变得松弛。


6
毁骨骼

年轻的女性、儿童等人群喜爱吃甜食,而糖分摄入过度会影响人体对食物中钙质的吸收,从而影响骨骼健康。


7
毁血管

甜食会升高血液中的甘油三酯,使得血液黏稠度增加,容易血脂高,甚至形成血栓


8
毁胰岛

吃糖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,但高糖饮食,可以出现短时性血糖增高,加重胰腺胰岛负担;高糖饮食又可以导致肥胖,容易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,或胰岛素抵抗,大大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。




原来高糖对人的健康危害这么大!现在市场中的“无糖食品”悄悄走红,但它们真的对健康无害吗?包装上写着“无糖”就真的没有糖了吗?


1

“无糖食品”的定义


按国际惯例,无糖食品不含单糖和双糖,但是必须含有替代品,如糖醇(包括木糖醇、山梨醇、麦芽糖醇等),不能用糖精等高倍甜味剂。

根据国家标准《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》规定:“无糖”的要求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.5克

这里所说的糖,不单指蔗糖,还包括葡萄糖、麦芽糖等其他单糖和双糖类(不包含像淀粉这样大分子的多糖类)

所以无糖食品,严格来说只能叫“低糖食品”


2

“无糖食品”可以减肥?


无糖食品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于淀粉水解物的糖。但它可以有“糖的替代物”,最为常见的就是糖醇或低聚糖等甜味剂

少量甜味剂就能满足人体对“甜度”的味蕾需求,且不会直接参与血糖代谢,对糖尿病患者来说,是不错的选择之一。

不过要注意的是,甜味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食欲,一定要控制好饮食量,以免间接导致肥胖。



3

“无糖食品”可降糖?


无糖食品的出现,让许多爱甜食的糖尿病患者解除了饮食上的禁令。各种无糖饼干、无糖月饼、无糖八宝粥、无糖饮料真的就能随便吃吗?

因为这些食品大多以面粉、谷物杂粮为原料,糖尿病人虽然可以适量吃,但是要把这些无糖食品的量算到每天的主食量里,否则也会摄入过量。



这样做少吃糖


内容综合自:健康时报、美食健康顾问、科普中国、BTV我是大医生

2019年9月1日至9月30日“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”期间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”微信公众平台将持续推送“'三减三健'助力健康中国行动”主题宣传内容,鼓励各地行动办、社会各界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积极转发,共同宣传健康生活方式理念。


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国家行动办公室同时鼓励各地积极上报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”活动信息,并向社会各界征集“三减三健”科普知识原创,信息将通过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”进行展示。


上报途径:ncdncdinfo@163.com或“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科普交流”微信群(务必注明地区+单位+作者姓名及联系方式)。



健康中国人都在看




字体:[        ]

相关信息

指南
微信
微博
指南
江安县| 兰考县| 桓仁| 余庆县| 长垣县| 会昌县| 津市市| 鹤峰县| 缙云县| 鸡泽县|